益经济网

黄金大周期回顾与展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黄金战争

文章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5-06-07 11:20:01
  我们就从周期的视角来回溯一下近半个世纪以来黄金所经历的那些轮回,进一步去理解黄金的本质,体会其价值本源。

  笔者按照金价大趋势上的涨跌,将三轮黄金周期分别定在1971-1999的第一轮,2000-2015的第二轮,以及2016至今的第三轮。

  本篇,我们从金本位的确立出发,一路观察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来看一下我们是如何依靠黄金统一价值,随后又是如何向它宣战的。
  金本位的前奏

  从18世纪至今,我们的货币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演变。

  1816年,当时的全球霸主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法案》,第一次从法律上承认了金本位制:

  自此金本位制随着“日不落帝国”走向世界,各国纷纷以黄金为「锚」,立法规定了货币的含金量,黄金作为「价值尺度」正式登上了世界舞台,开始为维系稳定的全球汇率及顺畅的贸易流通发光发热。

  1879-1913年的这34年间,金本位制下的美国消费者物价上下浮动仅为17%,平均每年上下浮动1.3%,而平均通胀率更是接近0。

  “自从罗马帝国以来,文明世界第一次实现了货币的统一。“

  但弊端便是各国货币发行量受制于其自身的黄金储量。随着全球经济热度攀升,受限的货币量难以满足商品流通需求,同时黄金多集中于少数强国手中,叠加1914年一战爆发,各国因军备需求纷纷发行纸币,同时为保护本国黄金储备限制黄金输出,最终导致了金本位的暂时崩溃。

  一战后的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定了金本位的宽限版——「金汇兑本位制」,即保留黄金的基础货币地位和最终清偿职能,但由「与黄金挂钩的各国纸币」来代替其执行货币的流通、清算和支付职能,也就是允许各国以黄金为锚定发行纸币。

  对黄金约束的松绑加剧了经济脱实向虚的步伐,信用开始疯狂扩张,泛滥的流动性持续助长投机情绪,最终助推了1929的股市崩盘和随之而来的3年经济大萧条。此次危机从美国扩散至全球,恰逢法西斯主义兴起,军备及地缘稳定性下降致使大量黄金从美联储流出。

  1933年3月,为了防止政府黄金储备枯竭,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紧急银行法》禁止黄金出口,随后在1934年1月出台了《黄金储备法》将黄金国有化,禁止私人持有黄金,开始了美国国内长达41年的黄金禁令;同时为促成美元贬值刺激经济,将黄金价格人为的从每盎司20.67美元提高到35.00美元;最后亦规定不允许将黄金作为价值标准,打响了主权货币对抗黄金的第一枪。

  向黄金宣战

  1944年7月,44个国家聚在布雷顿森林讨论二战后的全球货币制度问题,最终确立了「金汇兑本位制2.0——黄金-美元本位」:美元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的支付手段,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浮动不超过±1%),同时可以按照35美元/盎司的固定比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自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金价被「人为的」按在了35美元/盎司,主权国家对抗黄金的战争正式打响。

  但是随着战后复苏与繁荣阶段逐渐过去,美国的对外经济实力走弱,国际收支连年逆差,加上美国通货膨胀严重,全球爆发美元危机,对金价的投机需求日渐旺盛。

  为了平息购金风潮(抑制金价),维护美元地位(防止美元贬值),1961年初,美国联合西欧7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和联邦德国)建立了价值2.7亿美元的「黄金总库」,意在集结各国黄金库存应付短期购金需求,平抑金价。具体操作则由英格兰银行通过倾销黄金,将金价控制在35.20美元/盎司,其他国家则按其在黄金总库中所占比例补偿英国的黄金损失。另外,黄金总库规定参与国不得在市场或南非等购入黄金,而是用销售后的美元收入从纽约换回黄金,虽然美国一直在想方设法阻止这种换金操作。

  但上世纪60年代,全球在美苏冷战、中东战争、古巴危机(1962)、越战(1965)中提心吊胆,叠加美元危机,全球对黄金的投机和避险需求不断攀升,甚至多国政府都开始购金,对「黄金总库」造成巨大压力。到1965年,黄金总库已花费超2亿美元黄金干预市场,1967年更是达到了3.65亿美元赤字。

  不过,1963和65年苏联“粮食危机”导致苏联大举抛售黄金购粮,同时南非不断向市场注入新开采的黄金,才使得固定金价勉强维系,黄金总库得以补充。

  但这也是暂时的。

  节节败退

  人为控制最终还是无法与市场力量相抗衡,接下来便是层层松绑和被动补救。

  法国总统戴高乐率先开始从美国运回黄金,并于1967年6月撤出了「黄金总库」。

  1968年3月,难以压制市场金价的美国被迫结束「黄金总库」,转而建立了「黄金双价制」,即区分了官方黄金(货币黄金)和私人黄金(非货币黄金):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继续以35美元/盎司的价格进行交易,同时在自由市场上黄金随市价浮动。

  这种操作简单来说就是「拒不承认美元贬值」的鸵鸟心态,这也使得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出现裂痕。

  随后黄金市价扶摇而上,1968年6月涨至41.1美元/盎司,拉开了与黄金官价的距离。

  1969年3月,美国国会取消了「美联储发行美元必需拥有25%黄金储备作为支撑」的强制要求,进一步切断了美元和黄金之间的官方联系。同年5月金价便突破前高涨至43.46美元/盎司。

  缴械投降

  直到1971年8月,当黄金价格再次到达43.94美元的阶段新高,而英格兰和瑞士打算用美元换回黄金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8月15日关闭了黄金窗口,禁止财政部用黄金兑换外国持有的美元。

  这种不履行兑换义务的行为与不还债没有本质区别,亦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正式崩溃。

  自此,美元和黄金,「债务凭证」与「资产」最后的联系破裂了,失去黄金监督的名为「主权债务」的大潮,在「浮动汇率」的加持下逐渐蔓延至全世界。

  写在最后

  纵观以上历史,主权货币与黄金的对抗,是一场真正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黄金公允的衡量着事物的价值,拒绝突然的经济增长,是长期实现市场公平的不二之选;同时黄金天生就可以抑制通胀,所和中央银行所代表的“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有所冲突,难以兼容。

  因此,黄金一直被意欲通过纸币体系所特有的「货币幻觉」来实现财富收割的狂妄人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