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我们就细细复盘从1971年到1999年近30年跨度的第一轮黄金牛熊,看看黄金是如何在逆境中熠熠生辉,又是因何而陷入持续低迷的。
第一轮黄金「牛市」1971-1980 第一轮黄金牛市的9年间,金价从42美元/盎司涨到850美元,累计上涨约20倍,是黄金挣脱束缚后真正光辉闪耀的一段历史。再考虑到当前大环境和那时有一定的相似性,便更加值得我们细品。
首先从大局观来看,对于70年代的美国来说,「大滞胀」是绕不开的主题。
我们在《走不出的泥潭——美国70年代“大滞胀”解析(一)》曾有过分析:在经历了战后的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代后,美国
经济逐步变得缺乏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再叠加1)凯恩斯主义的意识形态、2)过度宽松的货币刺激、3)逆经济规律的物价管制、4)油价高企的供给冲击,以及5)工资-通胀螺旋的恶性循环五个因素,美国逐步深陷滞胀泥潭。
1971年,美国无法避免“特里芬难题”,出现了全面的贸易收支逆差。
所谓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简单来说就是指对「身为全球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的美元提出的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一个是需要美元持续外流来支撑全球贸易结算和储备需求,即美国国际收支长期逆差(进口>出口,输出美元);同时,这个「位置」又要求美元币值稳定,也就是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维持实力(出口>进口,赚取美元)。
因此,为了压制持续恶化的通胀以及防止黄金储备遭各国挤兑,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8月15日被迫投掷了政策核武器——“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物价和工资,所有商品和服务涨价都要政府特批;对外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并停止外国用美元兑换黄金。
「物价冻结」短期压制了通胀,但为长期滞胀埋下了种子;而「黄金兑换窗口的关闭」实质上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金价自此摆脱了美元束缚,正式进入了市场供需驱动的快车道。
同年12月,在国际金融市场极度混乱的情况下,G10达成了「史密森协定」,勉强续命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同时,将黄金官价从35美元/盎司提高至38美元,尽管彼时的黄金市价已到达了42.75美元/盎司。
1972年,物价在管制下仍然上涨了3.2%,而失业率也维持在5%的高位,滞胀局面已初显,叠加对外国际收支持续恶化,尼克松总统提出了创纪录的255亿美元预算赤字,美元危机再次爆发。
1973年,是真正的多事之秋。
1973年2月,美国政府被迫再次将美元调贬10%,即黄金官价从38美元/盎司提高至42.22美元,但黄金市价早已攀升至85美元/盎司。最终结果是,西方国家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彻底放弃「黄金为基础,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谢幕。
同年,价格管制放开,通胀便又开始放飞自我:粗暴的价格管制虽在短期内遏制了通胀率上行,但价格机制的扭曲严重打击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引发了物价在管控结束后的报复性上涨。还是同年,世界多地出现自然灾害,粮食减产造成粮食危机,引发了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亦是同年,10月份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为了打击以色列及美国,宣布石油禁运,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因此纵观1973年,虽然美联储于7月-11月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10%以上引发了金价的阶段性回调,但是随着1973年11月美国经济进入衰退(NBER定义),叠加美元贬值、物价管制松动、农产品和石油的供给冲击等诸多因素共振,通胀如乘风般扶摇直上,CPI物价指数在1974年11月到达12.20%的阶段高点。令美国于1973-1974年经历了第二轮「大滞胀」。
1974年8月,美国与沙特达成双边协议,成为石油交易的指定货币,即沙特出口石油只接受美元,同时将获得的美元购买美债。自此,继「黄金-美元」体系崩溃后,「石油-美元」诞生,美元内在价值逐步得到了「大宗之王」的支撑。
但是大滞胀下,黯淡的经济前景占了上风,美元价值持续受到打压助力金价走强,黄金于1974年12月30日到达195美元/盎司高点。
1974年12月31日,福特总统解除了黄金所有权的禁令,美国人时隔41年再次被允许持有黄金,但市场并未出现新一轮的黄金上涨潮,反而迎来了两年的小熊市。
究其原因,一方面美国GDP和工业产出在1975年逐步回升(经济向好),CPI也随着石油冲击的缓和快速回落(通胀下行),滞胀阶段性退潮从根本上对美元形成了支撑;同时,随着沙特开始用美元结算油价并获利颇丰,中东其他油老板纷纷效仿:以石油换取美元,再以美元购买美债,「石油-美元」框架的深化使得对美元的信仰得到充值,金价随之承压。
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主权货币,美国于1975-1976年主导了一场全球性的黄金“卖空潮”:美国进行了250万盎司的黄金拍卖,同时G10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6年1月通过了牙买加协议,出台了一系列压制黄金的政策:①废除黄金官价,不再以黄金为价值之锚,取消此前用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规定;②不再增加黄金储备,强推特别提款权SDR,③加速处理IMF现有黄金储备,并计划在4年内(1976-1980)抛售2500万盎司黄金。
进一步从供需的角度来看的话,黄金在1975年的下跌,主因对黄金需求的大幅下滑:75年1月的黄金拍卖格外冷清,投标量和投标价格都大幅低于预期,同时美国的黄金进口量也从74年的月均20万盎司下滑至0。随后金价在1976年继续下跌,主因则是供给量的大幅上行:农业歉收迫使苏联大幅售金购粮,以弥补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赤字,1976年黄金总供应量相较75年上升了30%,
此轮通胀回落及经济复苏并没有持续很久,对黄金的卖空效果也值得商榷:在1976年8月G10和IMF举行了第一次黄金拍卖后,金价到达103美元/盎司低点,随后便持续走强。直到1978年10月31日金价攀升至242.6美元/盎司时,美国推出「美元防御计划」,包括收紧货币政策,增加月度售金,以及补充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干预「子弹」。此举抬升了美元,亦令金价在一个月内从242美元/盎司跌至193。
但是好景不长,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政局动荡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短期从14美元/桶猛升至31美元,将美国1979-1980年的第三轮滞胀推向了顶峰。
1979年10月,金价从年初的220美元/盎司涨至426,近乎翻倍。随后沃尔克任职美联储主席,大幅加息传闻将金价压制了2个月。直到12月初美伊关系破裂,美国冻结了伊朗在诺克斯堡的黄金储备。这一操作让全世界意识到他们存在美国的黄金储备并不安全,美元信用受到重创。
同年12月16日,五个欧佩克成员国再次提高油价助长通胀上行;12月底苏联入侵阿富汗为金价火上浇油;1980年初美国CPI升破13%,进一步稀释了美元信用,最终助力金价于1980年1月21日达到迄今为止的历史最高点(剔除通胀后):每盎司850美元(剔除通胀后相当于当前的3500+美元/盎司)。
第一轮黄金「熊市」 1980-1999
在1980年到达巅峰之后,黄金迎来了长达20年的第一轮大熊市,金价从850的高点回落,直到1982年6月触底后,便持续的在300-500美元/盎司之间震荡,最后于1996年2月开始加速下行,并在世纪末到达了最低点250美元/盎司附近。
通常,我们会将80年代大滞胀结束,到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称之为「大缓和时代」,其特征便是「高增长」+「低通胀」,这也许是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波动」后开始转向「低波动」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经济规律给予我们的承诺,其背后需要无数的努力与运气(详细可参考《走不出的泥潭——美国70年代“大滞胀”解析(二)》)。
纵观这段历史,从黄金和美元相关性可看出,80年代金价回落多是单纯源于「强势美元」的直接挤压,而90年代两者负相关性下滑,则可较多的归因为如「央行售金」及「黄金衍生品的卖空」等因素干扰。
80年代的复苏奇迹 首先,走出滞胀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方面,1979年10月沃尔克任职美联储主席后,“壮士断腕”般的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拉抬到了近20%的水平,同时提出“特别信贷限制计划”抑制货币供应;另一方面,1980年11月里根总统上台,配合沃尔克积极推动结构性改革,包括缩减政府债务规模、放松行业管制、弱化工会力量等,终将放飞自我的通胀压制了下来。1980到82的两年间,CPI从14.6%的历史高点下降至3.8%,为美国进入长达20年的“大缓和”时代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硬币的另一面,强力的紧缩措施也导致了美国于1980年01月-07月,1981年07月-1982年11月两度陷入经济衰退。80年衰退中经济根基不稳,美元走弱助推了黄金阶段性反弹。1980年9月22日中东爆发了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随之23日金价便来到了711美元/盎司,这也是接下来本轮黄金熊市再未触及到的高点。
1982年8月,以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为标志,拉美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美元相对维稳下,黄金阶段性反弹。
整体来看,相对70年代大滞胀时期,经济预期已明显好转,美元主权货币地位持续增强:1980-1985年2月,美元指数从约85点直冲164.72的高点,接近翻倍。黄金因而相对走弱,同样于1985年2月来到284.2美元/盎司,创下了80年代的历史低位。
但是伴随着强势美元,「特里芬难题」也愈演愈烈: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大国的崛起,配合「美元走强」的催化剂,加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也让美国于80年代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债务国。
因此,也便有了1985年9月著名的《广场协议》:美日英法德5国(G5)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了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即大量抛售美元引发美元人为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协议。随后1987年12月美元指数降到了85.3的低点;同时金价因此出现了阶段性的反弹,亦于87年12月到达了此后本轮黄金熊市再未触及到的又一高点499.75美元/盎司。
80年代随后的日子里,美元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再次震荡走强,金价也随之承压,两者呈现较强的负相关性。
其他因素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助力压低了金价,同时支撑了美元。
1)供给增加
受黄金价格高涨,及开采技术现代化推动,80年代黄金产量持续走高:1980年世界黄金产量为962吨,而1990年则增加到了1746吨。
2)油价下行
1986年,OPEC内部矛盾引发了限产协议破裂,原油供给走高引发油价下行,全球成本中枢下移为经济缓和创造了条件。
3)科技进步
80年代,美国科技企业遍地开花,支撑了经济的强势上行:1981年微软发布DOS操作系统;83年贝尔实验室发布了C++语言;85年索尼和飞利浦联合推出CD-ROM驱动器,同年微软正式发布Windows 1.0;86年苹果发布Macintosh;89年万维网WWW诞生。
90年代的金融压制 步入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两极格局逐渐瓦解,全球化趋势加速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土壤」配合「经济滴灌」,基于主权货币的「权益类资产」的大树茁壮成长:10年间美股纳斯达克指数从454.8点涨至4036.8点,上涨幅度近900%。此阶段美国在国际上独孤求败,美元坚挺无比,黄金的光芒被暂时性的遮蔽了。
不过,与80年代不同,黄金需求量在90年代开始超过新开采的黄金供应量;同时主权债务持续增加下,货币仍在不断贬值。这意味着,在供需之外,存在新的压制黄金的力量。
新的武器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虽然黄金名义上已与主权货币脱钩,不再具备货币属性,但是各国央行出于「对货币体系的担忧」,仍大量持有黄金储备。而由于黄金属于零息资产,如何「更具效益的存储」成为了重要的命题。
20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走向繁荣的「黄金租赁」及其进阶版的「黄金套息」就帮助央行实现了「金生钱」的资本运转,同时有意或无意中,也成为了主权打压金价的新的武器。
简单来说,「黄金租赁」于央行、银行以及黄金开采商三大主体之间展开:首先央行将黄金按照一定利率(黄金租赁利率,一般在1-2%之间)借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随后银行再将这些黄金按照3-4%的利率贷给黄金开采商,最后黄金开采商出于「对冲未来金价下跌风险」以及「增加资本开支投产」的目的,将借来的黄金卖出变现,未来再用开采出的黄金直接偿还这笔债务。
乍一看,这一操作对黄金开采商来说是一笔既可套期保值,又便宜的低息贷款,对银行来说可以中间商赚差价,对央行来说亦可以驱使不生息的黄金卖身“生息”,可谓达成了「三方共赢」。
但是仔细体味就能发现其中端倪:整个过程中黄金以「央行→银行→黄金开采商→市场」的顺序流动,实则是央行借银行和黄金开采商之手,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加杠杆抛售黄金的新手法。
即「黄金租赁」是建立在「金价预期不断下跌」的前提下的。这个过程中,央行既可以打压金价提振主权货币,又可以获得利息,是最大赢家;银行无风险赚取价差,也是乐此不疲;而黄金开采商看似实现了低息借贷和套期保值,实则是不断的被动服用名为「黄金租赁」的毒品,来对冲未来金价下跌带来的损失。此举加剧了对黄金抛售的行为,又进一步促成了金价下行的预期,使得黄金的远期曲线逐步扭曲,从远期价格大于现货的“升水”状态,逐步演变成了扭曲的“贴水”状态。
另一方面,「黄金套息」是指交易者以黄金租赁利率从央行借入黄金,然后将出售黄金的所得投资于其他更高收益的资产(如股权债权),到期再卖出高收益资产回购黄金清偿债务的一种交易。「黄金套息」交易不再局限于黄金开采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也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参与进来,所以规模更大,对金价的压制力度也更强。
新的敌人 90年代瑞士倒戈,黄金阵营再少一员大将。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瑞士成为唯一与黄金挂钩的货币:瑞士宪法规定,每一瑞士法郎的发行必须有40%的黄金储备作为支撑。这一独特性和稳定性是世界对瑞士银行体系充满信心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早期,瑞士经济不振,为后来与黄金脱钩,削弱瑞士法郎提振经济埋下了种子。
1992年,瑞士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因其禁止成员国遵循「黄金支撑货币」的原则,瑞士改变了一直以来对黄金的态度,标志着其独有的货币政策开始走向终结。
1996年11月,瑞士央行售金的消息传出,这个消息在当时就像麦当劳要脱离汉堡事业一样有轰动性,成为了悬在黄金市场上方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金价开始了持续下行。
1997年3月,允许瑞士央行进行黄金租赁的法案,以及同年6月,将支撑瑞士法郎的黄金储备从40%调降至25%的法案接连通过。
1998年7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旦黄金价格上涨,中央银行就应该增加贷出黄金的数量”的一席话可以作为当时主流央行对黄金态度的影射。随着瑞士央行的倒戈,其他央行诸如德意志银行也加入到了「奴役黄金」的队伍中来,黄金抛压加剧,金价持续承压,直至世纪末的本轮熊市结束。
写在最后 综上,在横跨30年的第一轮黄金牛熊中,特别是围绕美国大滞胀的起落,我们可以发现:
长周期中黄金价值的核心驱动是其超主权的货币属性。而可持续的经济状态,可控的通胀水平,是法币得以坚挺的重要支撑,也是黄金陷入熊市的主要原因。
所以判断未来黄金的价值与趋势,也要优先基于这个视角去观察。
另外,主权国家对黄金直接或间接的抛售,也是压制金价的又一力量:最初通过各国财政部直接进行黄金拍卖,增加黄金供给打压金价;后来通过银行、黄金开采商以及投机客,利用「黄金租赁」和「黄金套息」等金融衍生品,间接的打压金价及其未来预期。
全球法币体系,是建立在信任和希望的基础之上的,即主权债务总有一天会被偿还。而可以动摇该信念的,就是相对主权货币的金价的上涨:金价上涨多表示未来存在货币风险,例如通货膨胀或者经济衰退。很明显,中央银行不喜欢黄金这样的监察员。因此打压黄金的行为虽有放松,但从未真正停止。
以史为鉴,黄金仍代表世界上最终的支付形式:在紧急情况下如二战或美苏冷战时,没有人接受法币,而黄金却一直被接受。所以黄金储备象征着货币自主权,这也是为何当下央行连续17个月购金的主要逻辑吧。
笔者以为,我们并不需要神化黄金,它只是一种具备特殊属性的资产,也只是在合适的时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罢了。而那,恰似也正是当下我们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