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经济展现出超预期的韧性”,5月21日“摩根大通全球中国峰会媒体见面会”上,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表示。
朱海斌认为,目前一二线城市出现企稳迹象,但三四线城市受库存高企、需求不足影响,调整周期延长。2025年新房销售、开工等指标预计同比下滑,不过这些指标预计在2026年能筑底回稳。
政策层面,“稳地产”需平衡短期纾困与长期模式转型。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新三大工程”将成为对冲商品房下行的关键。
朱海斌认为,中国房地产风险与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有本质不同。
这表现在当时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主要是在企业领域,企业对于地产的曝露过大,房地产下跌以后,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对于他们的投资意愿有影响。这是当时日本的核心故事。
在中国,对于家庭部门有影响,但影响比日本当年更温和一点。在企业层面,企业对地产直接的风险敞口其实整体远远没有当年日本那么明显。
接下来,消费与投资因政策发力有望提升。消费方面,以旧换新规模从1500亿翻倍至3000亿,政策刺激从“表态”转向“行动”;投资方面,中央财政扩表成为政策“下半场”关键特征,与去年“上半场”聚焦隐债置换、银行注资形成鲜明对比。
朱海斌特别强调,货币政策面临“稳汇率”与“宽信用”的平衡难题。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6.4%,降息空间收窄,但今年央行仍有1-2次降息空间,节奏取决于汇率稳定与银行息差压力。
5月人民币汇率因关税风险缓和企稳,预计6-12个月兑美元在7.2-7.3区间,出口商结汇意愿将成为关键变量。
当然,政策层虽将“扩消费”置于首位,但短期内稳增长仍依赖投资。消费刺激需解决两大瓶颈:一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与就业预期偏弱,制约消费能力;二是地产财富效应衰减,4月零售数据仍低于预期。朱海斌建议,下一步政策需聚焦“收入—消费”循环,通过减税、社保改革等方式提振居民信心。